天津發現一套完整清朝考試作弊工具,日前,
19 歲的天津青年郝笛收藏到一套完整的清朝道光年間考試作弊工具,
這是火柴盒大小的作弊卷本。
這套作弊工具共 9 卷本,
均長 4.5 厘米,寬 3.8 厘米,厚 0.5 厘米,
每卷本內約有 10 余篇文章,共 10 多萬字,
並配有一雙可藏匿卷本於鞋內底層的加厚底男布鞋,
藏匿於鞋內底層的作弊卷本。
讓人稱奇的是卷本內文字約有 1 毫米見方,
通過牛角刻版印刷而成可見當時作弊手段高超,並形成規模。
根據有關專家考證,《五經全注》乃清代科舉考試時採用的八股文集,收藏了今日已亡佚的八股文190餘篇,用微型版本字體刊刻,原因是便於考生藏匿于袖中或硯臺底部挾帶入場,這是古代作弊專用書籍。此刻本對我國明清科舉考試制度頗具研究價值。回窺歷史,始于隋代科舉之制浩如煙海。宋以後科舉均用經義,而明清以八股取士,所考內容大多是以《四書》《五經》中的語句為題。如果不飽讀經書,熟記每個章節,就無法通過科舉考試。
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作弊手段大多為夾帶、遞小抄、傳卷子、偷改答卷、冒名頂替等,形式比較單一。
寫滿了字的「作弊衣」
只見這件麻布雙坎肩上,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,隔幾段還標有豎向的紅筆跡。這些字非常的小,隔著展櫃就已經看不太清楚了。可見當時考生為了能多抄錄作弊內容,在寫字時努力將字跡縮小。當地博物館工作人員估計,要將4、5萬字的作弊內容寫滿這一件馬褂,恐怕要用上3、4年時間,工程浩大。
明萬曆二十六年(公元1598年)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
清代科舉考場內景,每一格子裡一位考生
清代考生32萬字作弊小抄
清代考生作弊小抄細節
夾帶襪是封建社會科舉考場中學子舞弊的實物
清科舉作弊書,一粒米可遮蓋8個字
由於科舉考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一生的富貴榮華,因此不少人均企圖以作弊以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。最常見的作弊有三種,一是賄買 (即賄賂主考官以獲取好成績)、二是夾帶考試經文 (帶書或抄錄於隨身物品中) 入內作弊、三是請人代考。
賄買
唐代武則天時代曾設立糊名的辦法,遮掩考生的名字以減少批卷者認出撰卷人的機會,這做法在宋代以後成為定例。同時又發明了謄錄的方式,由專人抄錄考生的試卷並以抄本送往評級。這樣批卷者連辨認字跡也不能。然而,考生仍可與考官約定,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詞來作暗號,即所謂「買通關節」。為了減少這種可能,自宋太宗起訂立了鎖院的制度。每次考試的考官分正副多人,俱為臨時委派,以便互相監察。當考官接到任命後,便要同日進入貢院,在考試結束發榜前不得離開;亦不得接見賓客。如果考官要從外地到境監考,在進入本省境後亦不得接見客人。賄買若然被揭發,行賄受賄者都可能被處死;而同場的考官亦可能被牽連受罰。
清代入關初期便曾發生了丁酉案(順治十四年),順天,江南,河南,山東,山西五闈弊案,最後以江南闈十六房主考全部斬立決,數百名舉人在滿兵夾帶下重考,之後數十人被判死或貶徙尚陽堡寧古塔。是為中國科舉史上最大的科場舞弊案,一般認為這是滿族統治者以嚴刑酷法震撼漢族知識分子,從而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。
夾帶
唐代的科舉考試已設有兵衛,以阻止夾帶作弊。宋朝起,考試在貢院內進行,貢院內考生之間是以牆壁隔開的,稱為號捨。考生不可以喧嘩、離場,以防止傳卷或傳話。但是夾帶經文這作弊方法始終是屢禁不止,層出不窮。常見的方法有將經文藏在衣服鞋襪裡,或索性密寫在衣物、身體上。其他各式隨身物品,包括文具、食品、蠟燭等等都曾被用作夾帶。明清的科舉保安十分嚴格,要求達到「片紙隻字皆不得帶入試場」的程度。除了在進場前由兵衛仔細搜查外,乾隆時更曾下詔詳細限定考生帶入場各式物品的規格。例如:硯台、木炭、糕點的大小厚度;水壺、燭台的用料;以至毛筆、籃子的款式都有明限。此外對檢舉夾帶者有賞格,被發現者除了取消資格外,更要帶枷示眾。但科場舞弊始終未曾徹底有效地受到打擊。有傳說指一次會試中有舉人把夾帶的書本掉在地上,奉旨檢查的親王卻為他掩飾,說:「何以攜帳簿入場!」
代考
代考在唐朝時頗為常見。為了防止代考,需要考生提供詳細的體貌特徵的履歷。進場前考官會根據履歷驗明考生的身份。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沒有被完全杜絕。例如民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漢民,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代考「槍手」,曾在清末兩次代人參加鄉試,皆獲得中舉。
- Dec 20 Mon 2010 13:33
古代人作弊工具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